走下“神坛”的欧洲自然科学院:仍正常运转,院士申请一直对社会开放

zzhs747fb

时间 2024年5月25日 预览 16

转载:https://new.qq.com/rain/a/20240525A012PX00

2024-05-25 14:14·澎湃新闻·发布于上海

自陷入“院士井喷”“付费参评”的争议后,注册地在德国的欧洲自然科学院被置于舆论的聚光灯下,迅速引发公众的质疑。
欧洲自然科学院官网随即下线了覆盖世界数百位学者的“院士电子百科全书”。与此同时,国内多家单位机构也紧急删除了相关人员获评授勋的消息。
5月8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方账号发布《井喷式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折射出什么?》一文,直指“各部门机构不应为‘投机者’捧场站台”“着力清理各类‘野鸡大学’‘山寨头衔’‘违规评比’‘收费表彰’”。
吴继华 网络资料图
被裹挟进舆论旋涡之后,欧洲自然科学院的运营有无受到影响?萦绕在公众心头的疑惑是否能找到答案?5月24日,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区事务临时负责人吴继华回应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目前欧洲自然科学院仍正常运转,本月25日还要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举行学术活动,且公开的院士申请通道也一直对社会开放。
“即便是在引发舆论关注以后,我们依然能收到一些院士申请函件。有的申请者甚至直接在邮件中表示,不会担心舆论给自己带来影响,希望成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吴继华表示。
吴继华还声称,包括此前出现的“90后院士”和企业家院士在内的所有中国籍院士资格都是经得起推敲的,他们均符合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评选标准。
而国内高校一位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教授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其实自己一开始就清楚此院士非彼院士,但因为国内院士的申报门槛相对较高,觉得申请外籍院士也并非坏事。但现在这一机构成了舆论焦点,这时候不适宜突出这一头衔,因此他对自己的公开履历进行了删改。
“所有中国籍院士资格都经得起推敲”
公开资料显示,欧洲自然科学院于2001年在德国汉诺威成立,宣称使命是“帮助整合国际科学界”。记者注意到,该院院长弗拉基米尔·蒂明斯基,曾在今年5月3日向来自中国的院士们发出公开信,信中称“我们是一个独立的公共组织,与国有的中国科学院或俄国科学院不一样,我们邀请的科学家,他们的工作具有学术价值,他们的成就使人受益。”
欧洲自然科学院院长致中国院士的公开信
吴继华强调,欧洲自然科学院并未在中国境内设置过常驻的分支机构,一些中介机构对外宣称的“中国区办事处”“中国区中心”都是不存在的。他也是在此次舆情危机发生后,得到临时授权于5月9日回到中国处理相关事务的。
遭到舆论广泛质疑后,不少“洋院士”也悄悄隐去了自己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头衔。
南方某省属高校教授李金浩(化名)于去年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当5月10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第一次向他询问相关情况时,李金浩的教师个人主页上还将“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列于醒目位置,可如今他的主页上已经找不到任何与“欧洲自然科学院”相关的信息。
李金浩告诉澎湃新闻,考虑到目前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所引发的争议,他已经在个人教师主页里删除了相关的介绍。“申请院士是我个人行为,现在引发舆论关注了,这个时候还是不要给学校惹麻烦。”
吴继华告诉记者,自己长期在俄罗斯莫斯科生活,在2021年9月经人推荐当选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欧洲自然科学院委托我负责中国院士的资格审查工作,相当于是中文秘书。”
澎湃新闻注意到,吴继华自称博士毕业于“俄罗斯联邦谢东诺夫国立第一医科大学”,然而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俄罗斯院校有409家,上述这所大学不在已认证院校名单中,被认证的则是“俄罗斯联邦卫生部莫斯科国立谢东诺夫第一医科大学”。
那么,吴继华又是如何代表欧洲自然科学院审查中国籍院士候选人的相关资质的呢?
吴继华表示,当收到候选人发来的学历、专利、论文等申请材料后,他会通过相关官方网站逐一核实,有的还要和申请人打电话沟通。再结合申请人的研究领域、学术成果、论文质量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只有通过初步审查的候选人,才能进入之后的院士评选流程。
“我现在是三级教授,也有几十篇SCI论文,有十多项发明专利,还出版了几本学术专著,是符合申报条件的。”李金浩告诉澎湃新闻,自己最初是从一位朋友口中得知欧洲自然科学院的。
李金浩介绍,自己的申请过程历时半年,作为大学教授一般英文水平都是可以的,就没必要找中介翻译和代办了,也就没有向院方支付过任何费用。
吴继华同时表示,入选院士后,不管是欧洲还是外籍的院士每年都要参加一次欧洲自然科学院组织的学术活动。而李金浩则告诉澎湃新闻,从去年当选院士至今,还尚未有工作人员通知他参加欧洲自然科学院的相关活动。
此前,网络上流传一份网友整理的中国籍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名单,名单上共有85人。
对此,吴继华称,连同他本人在内,中国籍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是22人,网传名单他也看过,很多其实是候选者,并未最终当选。
网友整理的中国籍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名单
“所有中国籍院士的资质都没有问题。”对于连日来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含金量在国内引发的广泛质疑,吴继华如此回应。
据澎湃新闻此前接获的一份“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申报推选咨询服务协议”文件,披露了一家注册于北京房山区的某传媒公司,在收取80万元服务费后,可帮助参选候选人申报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
对于这样的做法,吴继华明确表示欧洲自然科学院是一家非营利性的民间科学团体,其运营经费主要来自会员缴纳的会费和自愿捐赠等途径,绝对没有参与中介公司的收费评选行为中。
“如果欧洲自然科学院从院士评选中谋利的话,肯定会牵扯到将大额资金向海外转移,我想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吴继华表示,中介没有和院方直接接触,但作为学术内行人通过申请材料基本上就能大概看出申请者是否有中介帮助,他估算大概有七到八成的院士申请都不是通过中介代劳的。
年龄、身份是不是门槛
一名中国90后院士的亮相,也让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评选的公信力蒙上疑云。
今年4月,1990年出生的田政正式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相关新闻通稿显示,欧洲自然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叶戈罗夫·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洛维奇还为其授勋。
Copyright2023小老板科技